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潘彤—— 扎(2)

来源:地球化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8-18 08: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地质勘探的魅力不仅局限于找到矿藏的那一刻,哪怕是看似一无所获的勘探,在布满褶皱和断层的大地深处,破译山峰诞生时经历的挤压与变化,也是一

  

  “地质勘探的魅力不仅局限于找到矿藏的那一刻,哪怕是看似一无所获的勘探,在布满褶皱和断层的大地深处,破译山峰诞生时经历的挤压与变化,也是一种乐趣。”带着这样的兴趣和热爱,潘彤和同事们一次次跋涉在高山峡谷,看地貌河床,探地质构造。从前期的样品质量保证,到后期的数据分析,再到提出理论认识,他们孜孜以求、从未停歇。

  这些成绩的背后,伴随着各种危险。“野外断炊,我们就钓鱼、拣蘑菇充饥;遇到狼群,我们敲击铁片、生火进行驱赶。还有一次,我牵马经过一段结冰的山坡,突然马蹄一滑摔向悬崖,我被缰绳一带,也滑向了崖边,幸亏被一棵树挡住了……现在想想真是后怕!”潘彤说。

t014ff10aa6c942c456.jpg?size=400x403

  潘彤在查看标本质量。
  图片由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提供

  野外作课堂、大地当舞台,地质勘探工作充满艰辛;踏遍群山、忍受缺氧,高原地质勘探殊为不易。“正因为一步一步丈量过,一锤一锤敲打过,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才变得更加厚重。”在潘彤的心中,当自己真心拥抱高原、投入到高原的发展建设中,高原也会变成滋养精神的沃土。

  大地无言,只有努力前行的人,才能不负时光。“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围绕柴达木盆地深层含钾锂卤水盐矿成矿模式、找矿潜力、开发利用等进行攻关,为国家粮食安全、新能源发展提供资源保障。”谈到接下来的工作,潘彤充满信心。

  围绕硕博论文题目,潘彤在大量野外调研、室内测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东昆仑成矿带钴矿成矿系列理论。运用该理论,潘彤和同事们不仅发现了肯德可克钴铋金矿,还在已知矿点上新发现了钴矿,如海寺铁钴矿、督冷沟铜钴矿。

  宿野外、爬高山,探矿虽苦,却乐在其中

  潘彤,1966年6月出生于青海乐都,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参加工作30多年来,坚持奋战在青藏高原,进行区带找矿勘查、矿产喷流—沉积作用、地球化学勘查等领域研究,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也是青海省唯一的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曾主持多项重大项目的实施及地质项目的立项设计、报告评审工作,与同事一起累计发现各类大中型矿产地近10处。

  巍巍祁连、莽莽昆仑,横亘在祖国的西部,更矗立在探矿工作者的心中:从野外找矿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从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再到聚焦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潘彤和同事们把青春和激情写在了高原大地上。

  4年的专业学习让他感受到地质学的广博,也让他对故乡有了新认识:“持续数千万年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孕育出青藏高原的富饶矿藏。而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岩浆活动频繁,构造运动强烈,具备良好的成矿条件。”1988年,大学毕业后,潘彤回到青海工作,成为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下属的青海有色物探队野外分队的一名工作人员。

  “如何提高勘探工作的准确性?”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这个问题萦绕在潘彤心头。1992年和2001年,潘彤先后考上了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吉林大学矿床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全国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面对荣誉,潘彤十分谦虚:“我们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建局60多年来,很多前辈和同事在探矿一线奉献一生,荣誉属于所有探矿人,我唯有更加珍惜和努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高山更加充满敬畏。”多年的攀登者,如今更加理解高山。“还有研究项目没有完成,明天要去格尔木!”夜已深了,但潘彤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时,依然充满热情。

文章来源:《地球化学》 网址: http://www.dqhxzz.cn/zonghexinwen/2022/0818/822.html



上一篇:最新研究表明地球生命或来自外太空
下一篇:地球上有多少黄金?所有文明发展到最后,为什么

地球化学投稿 | 地球化学编辑部| 地球化学版面费 | 地球化学论文发表 | 地球化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地球化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